新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在整理从全国征集来的3万多个问题时发现一个怪现象——年龄跟孩子们提问的质量成反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提出的,而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缺乏新意,体现不出对科学的探索和钻研精神。
“为什么我妈妈晒的被子比较香?”“为什么做运算时都是先乘除后加减呢?”小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甚至让人忍俊不禁,不知如何作答。可是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洪星范却说:“我们很喜欢孩子们提出的这些大人们都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
在编辑们看来,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正体现了小学生们不拘泥于现有答案,而是独立思考、大胆怀疑的精神,这也正是出版社编纂这套丛书的本意——不是为了告诉孩子答案,而是为了培养他们追问和探索的精神。洪星范说,“好的问题是小朋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而提出的疑问。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孩子最重要的素质,也是未来成为科学家的潜质。这才是科学发现的本能。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没有人去问。就好像牛顿经典的苹果落地之问。”
“星座与人们的性格运势真的有关吗?”这是一个三年级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二十年之前,甚至十年以前,都是不太可能在三年级的小朋友口中听到的。星座与运势这个舶来品,近年来从赶潮流的年轻人里,一直蔓延到了少年儿童之中。很多成年人都对星座与命运的关系深信不疑。而这个小朋友联想到遥远的恒星在黄道面上的位置与生命有什么关系,并且聪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编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的问题,充分展示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可是,当翻到从中学当中征集上来的答案时,编辑们失望了。中学生仿佛已经被固有的思维模式套牢,他们问的多是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比如“怎么杀毒”、“怎么发电子邮件”等等。这样的问题很容易回答,可是编辑们却并不喜欢——这些问题都是概念性或者纯知识性的,不需要独立思考、鉴别和论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们应该问问‘电脑为什么会感染病毒?’或者‘电子邮件为什么会这么快捷?’可是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无需思考、争论。他们的思想被束缚住了,根本不去想问为什么。”洪星范说。
“这跟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分不开的,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背课文、套公式,按照标准答案往上搬,而不去想想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他们说的对不对?明明是要引导孩子摸索方法的奥数,我们却偏偏非要归纳出‘鸡兔同笼问题’、‘牛吃草问题’、‘盈亏问题’等等,每个问题设置一个解题思路,或者一个计算公式,让孩子沿着路子答题,这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思维能力没有任何好处。”
洪星范说,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价值普遍不高,所以入选的问题反而不如小学生的多。这次的问题征集没有覆盖大学,如果到大学征集的话,情况恐怕比中学还要糟糕。想不到问,也不会去问,已经成为我们现今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是值得全社会反思的。出版社已经将这些问题写成了汇报材料,提交给教育部门,希望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
|